文|雨娃
某天,老张在QQ上跟我说:“‘圈工’好几天没在QQ上跟我说话了。”老张说这话,我明白他在担心什么,忙翻看“圈工”的微信朋友圈,他至少三天没发朋友圈了。这对他而言很不正常,他通常日更朋友圈十几条,有朋友笑他是在朋友圈“上班”,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圈工”。
我、老张、“圈工”是在一个写手群里认识的。“圈工”读书甚多,初识对他印象颇好。他自己建了一个读书群,我和老张也在里面。他在读书群里是个话痨,言多必失,时间久了,大家也对他祛魅了。
“圈工”独居且多年不上班,宅在家里靠码字为生,但发表量很低,每月稿费收入微薄,日子过得拮据。读书群里的群友曾抱团劝他出去找份工作,此事让他非常不快,大家败兴,纷纷退群并主动和他“断舍离”了,只有老张对他依然如初见。
我问老张:“听他唠叨、说车轱辘话,不累吗?”
老张说:“兄弟姐妹与他关系不睦,生活中他也没朋友,要是网上再没人搭理他,真就与世隔绝了。他也需要一个情绪出口,我当他的‘电子树洞’好了。他给我留言,我有空就扫一眼,回他一句;没空就任凭他一个人说去,他也不会生气。”
老张也看不惯“圈工”的生活态度,但他知道一个成年人很难说服另一个成年人。老张跟我说:“我除了建议他保重身体外,其他的不会多说。他跟我唠叨惯了,哪天突然不说话了,我还有点担心他,他血压高,血糖也偏高,自己生活又不注意,万一生病了,身边连个叫救护车的人都没有。”
老张与“圈工”的这种“电子友谊”,同情心和善意占了多半。
我想起网友老何,他爱写诗歌,还爱自弹自唱,但他写诗的水平停留在初级阶段,我也听过他发朋友圈的唱歌视频,底气不足,还老是慢半拍,像电量不足的录音机,不听也罢。
我和老何的共同好友里只有西姐经常给他点赞,一次我忍不住问西姐:“老何诗歌写得并不好,唱歌也难听,你为何给他又是点赞又是硬夸?”
西姐说:“我和老何在博客时代就认识,他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下过海、经过商,后来做生意赔了,妻子生病离世,他接连受打击,性格变得孤僻,现在一个人住在云南,日子过得清苦。我帮不上他什么忙,他发朋友圈,我给他点个赞,给他些许鼓励,也就是希望这份微不足道的关注能让他感到一丝快乐。”
人随着年龄增长,想问题越来越复杂,即便是朋友圈中最简单的点赞,也可能捆绑上了礼尚往来的互动规则,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费心思,当别人的“电子树洞”。有些人为人处世不讨人喜,日子过得不如意,生活中与周边亲朋相处不好,网络社交是他们打开封闭世界的一扇门。
之前我认为,老张为“圈工”留一个“树洞”,西姐为老何习惯性点赞,是因为两人都大大咧咧、不爱计较。了解后方知,这份举手之劳是来自网络世界的一份“轻量化”关怀,这份善意如萤火虫的亮光,虽不足以照亮他人前行的路,却能给他人带来瞬间美好,让人感受到世俗人间仍有人在守望,他并没有活成一座孤岛。
(作者为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