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境内最早的铁路线——黄河东银铁路

文史研究院 07-22 4863

 文/ 郭学军 董鲁峰

有媒体报道说,济(宁)菏(泽)铁路的修建,结束了菏泽境内不通火车的历史,1980年2月8日,第一列火车开进菏泽。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早在1976年,菏泽境内就通了火车。那一年,规划建设的沿黄河南岸大堤东起当时的菏泽地区梁山县银山公社(现为泰安市东平县银山镇),西至河南兰考县东坝头的东银铁路,铁轨已经从银山铺设至鄄城县境内,满载防汛石头和物料的火车,开始从银山发车,穿行在梁山、郓城、鄄城三县黄河大堤之上,并随着铁轨的不断铺设,逐步延伸至菏泽县、东明县。东银铁路,才是在菏泽境内修建开通的第一条铁路线!

筹划十年东银铁路才修建

说起东银铁路这条铁路线的修建,和菏泽作为万里黄河入鲁第一地市的地理位置有关。菏泽位于鲁西南地区,偏居于山东省的一角。新中国成立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菏泽交通十分不便,境内既没有发达的公路,也没有像山东其它一些地市那样,早就有津浦铁路或胶济铁路线通过,成为了一个交通死角。

(银山始发站历史照片-资料片)

而当时菏泽地区辖区内的东明县、菏泽县(现牡丹区)、鄄城县、郓城县、梁山县,长约200多公里的黄河沿岸有多处险工,每遇黄河洪水爆发的年份,防洪护堤所用石料等物资,主要靠帆船(后来才有机器拖船)和马车运输(汽车数量很少),不仅速度慢,遇到大雨天气和洪水泛滥,也不可靠,石料的运输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为解决菏泽防汛石料的运输问题,最早在1962年9月,黄委会就曾邀请长沙水利运输设计院进行了东坝头至位山段轻便铁路的实地勘测,编制了《黄河东坝头至位山窄轨铁路规划书》。在1963年1月18日制订的《黄河下游运输能力恢复和发展三年规划(草案)》中,又提出兴建东坝头至位山窄轨铁路,并打算三年内根本解决黄河下游的石料运输问题。1964年11月,黄委会以黄工字〔1964〕第111号文呈报水电部,提出为取得防洪的主动和进行河道的全面整治,再次报请修建东坝头至高村间轻轨铁路。但均未得到批准。

随着治黄事业的迅速发展,黄河下游的新建工程逐渐增多,所需防汛物料运输困难也随之加剧,解决运输问题迫在眉睫。为此,山东黄河河务局于1969年9月向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提出了兴建黄河运石铁路的报告。黄委会根据三门峡黄河规划会议精神,1969年数次向水电部提出修建由河南兰考县东坝头至山东梁山县银山公社凤凰山的窄轨铁路。

(1989年,东银铁路职工赵巧云的女儿和儿子在东银铁路鄄城段董口车站--资料片)

但由于种种原因,铁路建设规划经历几次沉浮,迟迟没有获批。1971年,在山东黄河河务局的建议下,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以革生字〔1971〕第232号文再次向国家计委报告,要求先行修建东银铁路西段110公里,国家计委仍没有批复。但菏泽地区对兴建东银铁路热情很高,一直没有灰心,多次提议兴建。黄委会也一再向水电部和国家计委反映,要求抓紧兴建。直到1972年5月,经水电部核心小组研究,同意修建东银铁路,列入1972年部属黄河防洪基建计划。当年7月,山东黄河河务局根据分期分段修建,便于施工和有利于边建边用的原则,提出了自下而上施工(自银山向上修建)的意见。1972年10月30日,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革生字〔1972〕第263号文,向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发出通知,确定由菏泽地区负责组织力量施工。投资、设备及三材等由山东黄河河务局系统申请和下达,全部工程分两期施工,力争1974年完成。

1972年11月7日,设计年运输能力35万吨,全长210公里,东起当时的菏泽地区梁山县银山公社,西至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险工(后来调整为西至菏泽地区东明县霍寨险工)的专用窄轨铁路——东银铁路开始动工兴建。

三县4.8万民工完成首期工程

据1986年东银铁路局史志编写组编《菏泽地区黄河东银窄轨铁路志》记载,1972年10月30日,中共菏泽地委研究决定,成立菏泽地区黄河东银窄轨铁路施工指挥部,任命李景新为指挥长,张珠环为政委,任万选、于军为副指挥长,王品瑞为副政委。1972年11月7日,东银铁路动工兴建,当年完成梁山县银山至鄄城县董口险工104公里路基土方工程(董口至东明县与河南兰考交界处的土方,是由当时的菏泽黄河修防处在1976年春季培修黄堤时一并完成的)。

另据2011年东平湖管理局防汛石料供应处史志编委会编《山东黄河东银铁路志》记载,1972年冬路基施工时,为确保工程质量,在技术上除贯彻黄堤培修的一般要求外,东银铁路施工指挥部还制订了《东银窄轨铁路路基土方工程施工要求》作为施工依据。基本要求是:路基高度基本与黄堤相平;路基沿黄堤部分除背河侧铁路占用4米外,堤顶临河侧下余交通路面宽6米,险工处8米。按设计实测计算,1972年冬施工的路基土方工程约为250万立方米,需用工日200多万个(包括梁山县国那里至十里堡拆石护坡在内)。

(1986年,东银铁路职工赵巧云(左)和儿子任大鹏,以及同事谢德翠(右)在东银铁路鄄城段董口车站--资料片)

上述任务经菏泽地委研究,确定由鄄城、郓城、梁山3县负责完成。鄄城县出工2万人,郓城县出工1.5万人,梁山县出工1.3万人。按出工人数分段施工,各县任务包干完成。为加强施工领导,各县和公社都在工地上分别设立了施工指挥部,在地区施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具体组织所分堤段的施工。

当时施工任务段分工情况是:鄄城县民工完成鄄城县的董口至郓城县的侯楼一段,全长52.7公里,土方82万立方米,工日43万个;郓城县民工完成侯楼至梁山县的国那里一段,全长33.7公里,土方61.7万立方米(内有部分拆石护坡任务), 工日42.7万个;梁山县民工完成国那里至银山一段(内含三条支线),全长17.7 公里,土方81.5万立方米,工日46.7万个。这次施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战线长,准备工作下手晚,加上测量工作刚刚结束,到开工时有的路段的土方工日尚未算出,所以在分配任务时,虽然考虑到工程数量、取土远近和出工人数等因素,但仍然出现了县与县之间任务不够平衡,甚至差距较大。但三县民工不分你我,施工热情很高,按期完成了施工任务。 实际完成土方271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77.65万元。要知道,当年机械化的工具很少,民工施工所用的工具,主要是铁锨、抬筐、地排车、独轮车,以及夯实土层的石硪,民工劳动的艰辛可想而知。应该说,当年菏泽沿黄几个县的人民为修建东银铁路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黄河大堤蜿蜒曲折,不少急转弯处不适于铁路行车要求,为此,在修筑路基时,对黄河大堤的一些路段进行了截弯取直。因为沿途要跨越耿山 、徐庄、十里堡、林辛、石洼、国那里等大中型涵闸6座,必须兴建相应的过闸工程设施。当年12月底就竣工时,共建成小桥涵13座,改建大桥1座,完成徐庄、耿山口两座大桥的主体工程。

随后的几年,又相继建设了整个铁路线难度最大的国那里大桥,以及十里堡、林辛、石洼三座分洪闸的铁路桥增建任务。

(1989年,东银铁路职工赵巧云的一双儿女和同事梁士军的一双儿女在东银铁路鄄城段董口车站--资料片)

另外,东银铁路的车站,除银山车站外,依照设计都是沿黄堤而设。车站建设需修建房台,在1972年冬和1973年春两次路基土方施工中,曾附带修建了银山至左营之间各车站的房台,因面积较小,只建造了一些临时房屋。1975年到1977年又陆续扩修和修建了银山至旧城之间各车站的房台,是由当时的菏泽黄河修防处在1976年复堤时一并修建的。后来,部分车站房台又随菏泽黄河修防处黄堤淤背区建设得到扩展。

一开通就显示出铁路运输优越性

东银铁路沿黄河南岸大堤铺轨,始于1975年。1976年铺轨90多公里,这一年夏季,在已经铺轨的线路上,开通了火车承运石料的运营,属于边运营边向前铺轨施工。最早开行的火车,是1974年就已经购入的ZN120型内燃机车。这种机车适用于短距离运输,可以前后瞭望,一次可牵挂20辆6吨矿斗,装载120吨货物。前期铺设路轨所需的物料基本都是由这种机车牵引运送的。到后来,随着运输距离逐渐延长和运输任务不断增大,该机车牵引力小、速度慢的特点,已经不适应运输需求。故此,1977年后,开始陆续购进十几台NY380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这种机车牵引力大,液力传动,变速平稳,制动灵活,大大增强了运输效率。

(满载石料的列车驶出银山站—资料片)

在1976年东银铁路开始运营的当年,铁路运输的优越性就初步显示。当年伏秋大汛,梁山、郓城河段多次出险,仅靠航运不能解决问题,险段石料告急。东银铁路充分利用尚未全面校正的近百公里线路,风雨无阻,日夜运石。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运输防汛石料5000立方米,为黄河安全度汛赢得了时间,首次显示了铁路运输的优越性。

1981年东银铁路银山——霍寨路段贯通,当年运量达9.4万立方米。该铁路最终实际共铺设轨道183.6公里,其中正线158公里,属于轨距为762毫米的窄轨铁路。从此,石料采运队的所有船舶不再承担黄河防汛石料运输任务。

东银铁路的“东”,本是指东坝头(属河南兰考);“银”,是指银山镇。而实际辅轨起于银山,止于东明县霍寨,所以后来的“东”,也就算是指东明了。这样说来,东银铁路,在当时修建开通的一段时间内,完全是建设在菏泽地区辖区内的黄河大堤之上,成为菏泽境内主要为黄河防汛服务的一条窄轨铁路线。

1982年秋,黄河花园口发生了人民治黄以来的第二次特大洪水,菏泽地区沿黄5县滩区全部漫滩,洪水偎堤,各县修防段告急电话接连不断。东银铁路局根据山东黄河河务局电令,一列列抢险列车迎着狂风暴雨,准时抵达出险地点。短短10天的时间,抢运防汛石料6000立方米,为战胜洪水立下了功劳。

随着时代变迁 运行20年后拆除

然而,随着公路运输的发达,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变化,通过东银铁路的运输石料的任务大幅度减少,造成连年亏损。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宽河固堤”治河方略的实施,两岸控导、护滩工程对“滚河”起了很大作用,下游河势已相对稳定。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运用,使得下游防御标准由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黄河防汛石料需求量逐年减少,1990年以后,鲁西南河段石料需求量骤减,再加上东银铁路轨道和机车车辆也已老化,整个铁路线继续维持运营面临诸多困难。鉴于此,经山东黄河河务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水利部多次考察论证,经水利部批准,决定1994年底东银铁路停运,1995年3月10日起,东银铁路正式开始拆除。1995年7月20日,东银铁路拆除工程全部完成。

(1995年3月东银铁路正在拆除—资料片)

东银铁路运营约20年的时间内,共计运输防汛石料93万立方米,运送各类建材物料13万立方米,为菏泽地区的黄河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抗洪抢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东银铁路在完成山东黄河河务局下达的运输任务的同时,还为河南省濮阳县黄河河务局、范县黄河河务局提供石料运输服务,有力地支援了兄弟省县的防汛工作。

东银铁路的建设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运输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石料开采业的发展,防汛石、料石开采的副产品又带动了石子、石灰、石粉的生产,银山一带的石料产品有一部分由东银铁路运往菏泽地区沿黄各县。每年防汛石及其他石产品销售都给当地带来丰厚的回报,银山镇成为东平湖西岸的经济强镇。

老职工回忆起往事感慨万千

今年68岁的赵巧云女士,曾是东银铁路的职工,1975年,她高中毕业后下乡当知青,1978年招工时,被招到东银铁路旧城车站(鄄城中心站)工作。后来,她又先后被调整到刘庄车站、董口车站、苏泗庄车站等处工作,干过扳道员、信号工、话务员等多个工种。“那时,每天都有一列火车从银山过来运送物资,主要是石料,也有一天来两班车的。”赵巧云回忆说,汛期来临时,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来三四班列车。

“1995年拆除铁轨线路时,很是不舍呀?”回忆起东银铁路的事情,赵巧云充满了留恋和怀念。

72岁的马振军先生,1973年被招工到东银铁路当合同工,干了三四个月后,回到鄄城黄河修防段,去修建导流坝。1975年4月,他重新被招工到东银铁路,在器材科具体负责收购铺路用的石子。他回忆说,那时,民工都是按照规格手工砸石子,没有机器作业,后期才用上机器。砸好的石子,民工用地排车运到路基上,他们测量石方收下,给民工开个条子去领钱。

(拆除东银铁路后的鄄城县左营段沿黄大堤景象)

今年73岁的任守栋先生回忆说,1980年,已经高中毕业多年的他,正赶上大招工,被招到东银铁路工作。那时,东银铁路的运输已经开通了,主要是为黄河防汛拉防汛石,几乎天天都有车来。汛期的时候,拉得多一点,不是汛期的时候少一点。一般情况下,最多的时候,每天来四五列车,车少的时候呢,也有两三列。任守栋说,那时候黄河坝头上,很缺防汛石,没有铁路的时候,主要是依靠黄河里的帆船运输石头,速度很慢。自从东银铁路开通后,哪里一旦需要石头,第二天火车就可以拉过来,运石头的速度大大加快了。380型的内燃机车,一个车斗可以装20吨石头,一般情况下,一列火车挂十个车斗,或者13个车斗,一趟火车可以运送200多吨石头。因此,从东银铁路开通以后,菏泽地区沿黄的坝头上再也不缺石头了。

从1980年入职东银铁路,到1995年东银铁路拆除,十六年间,任守栋从一名普通青工逐步成长为基层火车站负责人,先后担任苏泗站、旧城站的站长。他十分感慨地说,那时火车站的工作,主要分工务、站务这两块,工务主要管维修线路,站务主要管接车发车。跟大铁路线不一样,大铁路线沿路都是信号灯,东银铁路是窄轨铁路,许多操作都是手工,比较落后。扳道员都会拿个小旗,一个绿旗,一个红旗,不管刮风刮雨,只要这个火车快来了,扳道员都得拿着旗子,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很是辛苦。让他颇为自豪的是,自从他担任站长,每年整个东银铁路十六个火车站评先评优,他所在的站都名列前茅。他还曾带领职工,因陋就简,采用土办法,解决了因弯道半径设计偏小造成铁轨出险“鹅头”的问题,保障了机车运输的安全。

“东银铁路现在虽然拆除了,但回想起来,东银铁路运行期间,在当时的历史阶段,为整个菏泽地区黄河防汛做出了很大贡献,功不可没!”任守栋颇有感慨地说,他现在很怀念那一段人生经历。

留住人民治黄一段奋斗历史

作者作为在黄河大堤旁边长大的菏泽人,小时候第一次见到的火车,就是东银铁路驶来的火车。那时每天火车来的次数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里,整个铁路线上空空荡荡。

(银山东银铁路文化展馆)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不太懂事的几个小伙伴,曾几次踏着铁路线上的枕木在轨道上行走,边走边捡起下面的石子玩耍。有时候,看到火车驶来,还故意拿出一分或二分的硬币放在铁轨上,看着火车驶过,再拿起被火车轮子碾压变形的硬币,相互展示,笑哈哈地散开。那时候,看见火车车斗里装满了石头,也不知道拉石头是干什么用的,更不知道这些石料对黄河防汛抗洪的重大作用,现在想起来这些陈年旧事,心头不免生出几分羞愧。

至今,东银铁路已经被拆除30年了,慢慢被人遗忘。年轻一代的鲁西南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他们熟悉的黄河大堤之上,居然曾经有过铁路线,跑过火车,这的确令人遗憾。

(银山东银铁路文化展馆馆区内模拟场景)

值得庆幸的是,在原来东银铁路的东起点,现在的东平县银山镇,一座纪念和传承东银铁路历史文化的展馆——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依托原银山火车站已经建成。在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的展馆内,拥有各类文物、史料130余件,照片200余件,原来的站长室、站务室、值班室也已经修复。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图片资料,可以让人们回味那一段人民治黄的奋斗历史。 

责任编辑:郭学军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