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杨璐
编者按:为集中展现山东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高质量发展工作成效,讲好人大故事,近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中央驻鲁和省直有关新闻媒体,赴威海、烟台、滨州等地开展集中采访活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人大履职创新”专题报道,挖掘和展现山东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和探索。
盛夏7月,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西孙村良杰家庭农场,枣园里有20亩种的是“沾冬2号”,处于幼果期的冬枣挂满枝头,长势喜人。“这个品种皮薄肉脆,汁液多、口感好、含糖量高,8月开始上市,今年挣个100万元没问题!”丁太平乐呵呵地说,“沾化冬枣是越来越有种头,枣农也越来越有脸面!”
下洼镇是沾化冬枣的原产地和主产区。1984年,这里发现了56棵老冬枣树珍稀资源。自那时起,冬枣产业开始发展,政府积极引导当地农民种植。
20世纪90年代,丁太平入行种枣时,沾化冬枣以露天种植为主,在冬枣膨果成熟期,出现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枣园缺少设施保护,冬枣的收成便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从2021年开始,沾化区大力实施冬枣产业“双增双提”工程,以增加“沾冬2号”面积、增加设施栽培面积为重点,以提高枣农收入、提高产业效益为目标,推动沾化冬枣产业提质增效。同时,沾化区实施沾化冬枣全额贴息“大棚贷”政策,助力群众增收。
“过去种枣靠天吃饭,如今大棚冬枣价格翻番!”丁太平的枣园换种上了“沾冬2号”新品种,上了设施大棚,还用上了水肥一体化、太阳能杀虫灯、诱虫罐等先进的设备,枣园通过疏密间伐、限产提质,冬枣品质不断提升。
丁太平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冬枣种植专家,作为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他是沾化冬枣特色代表小组成员。为助推冬枣产业转型升级,滨州市沾化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中的冬枣种植专家,成立沾化冬枣特色代表小组,充分发挥代表专业优势,通过技术交流会、赛园赛枣大会、关键时间节点现场指导等方式,示范引领枣农科学种植,提高冬枣的质量和枣农收入。
历经30多年发展,沾化区的冬枣种植面积达30万亩,产量达6.6亿斤,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形成了集生产、销售、研发、储藏、物流、加工和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但是,沾化冬枣也存在着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品种品质退化、优势品种种植成本较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融合不够、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
2023年1月,滨州市人大代表赵红梅、于洪长、丁太平等10人,向滨州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制定《滨州市冬枣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的议案。
“滨州冬枣产业升级需要制度供给,亟需通过立法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破解发展瓶颈。”作为议案领衔代表,山东沾友律师事务所律师赵红梅介绍,在滨州市人大常委会的积极推进下,通过调研、征求意见、开座谈会研究论证,《滨州市冬枣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于2025年6月24日经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报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后实施。
赵红梅介绍,条例以推进冬枣产业发展为目标,从产业发展、产业安全、产业保障等方面强化制度设计,在冬枣种植管理、贮存保鲜、包装、加工、运输、销售等方面作出规定,为冬枣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自2015年获批行使立法权以来,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从实际出发、体现地方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先后制定出台22件地方性法规,形成了一批具有滨州辨识度的立法成果。
“我们将继续发挥人大优势和作用,统筹做好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为推动全市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人大贡献。”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刘国安说。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