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刘志坤 实习生 刘逸菲
近日,广东省佛山市通报一起由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引发广泛关注。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23日通报,截至2025年7月22日,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934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在非洲坦桑尼亚南部首次被发现。该疾病并非新发传染病,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病例于2008年出现在广州,此后云南、福建等地也曾有类似输入性病例报告。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是什么?表现症状如何?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医院感染管理部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闫琳表示,蚊子分为按蚊、库蚊、伊蚊三类,只有被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后,才可能感染发病,这是患病的主要诱因。
记者通过查询了解到,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有包膜。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
在症状表现方面,闫琳医生介绍,感染基孔肯雅热后,患者主要会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随剧烈的关节疼痛。由于人群普遍易感,无论老人、孩子还是成人,被带毒伊蚊叮咬后均存在发病可能。
从地理分布来看,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和发病季节与媒介伊蚊有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闫琳称,山东尚无输入性和本地病例,感染风险较小。热带流行地区旅行者增多以及伊蚊的存在和栖息地的扩展,出现输入病例及引发本地感染的风险有所增加。
广东省疾控提醒,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那该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最主要的是防蚊。”闫琳建议,可使用含避蚊成分的驱蚊喷剂;若需要前往疫区,则应尽量穿着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室内则通过安装纱窗、使用蚊帐等方式阻断蚊虫叮咬。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