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靖亚如 王函
在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的北部山区,有一个名叫米山顶的小村庄。这里曾是群山环抱中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落,如今却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民族村。这个仅有52户、176人的小村落,用自身的发展历程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米山顶村的蝶变之路,始于1984年。那一年,山东省委统战部拨付5万元专项资金,帮助村民建设新村,实现了从山顶到山脚的搬迁。在省、市委统战部的持续关心和接力支持下,米山顶村累计争取各级民族发展资金400余万元,通过项目引领,实现连片融合发展,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红石榴”照亮民生之路
每天清晨,一辆标有“红石榴”字样的校车准时驶入村庄,接送孩子们上下学。这辆校车不仅是通勤工具,更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村庄发展的基石。近年来,米山顶村硬化道路20余公里,铺设供水管道2600米,治理流域4个,开发荒山2600亩。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用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
更让人欣喜的是,村里建起了标准卫生室、留守儿童关爱站、老年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现在我们老人吃饭有食堂,孩子上学有校车,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一位村民感慨道。
产业造血激活发展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米山顶村立足本地资源与民族特色,培育发展核桃、板栗、小米等特色农业和肉牛、山羊等养殖业。村里成立“红石榴专业合作社”,延伸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完善“市场-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
光伏发电项目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电商中心让“米山顶上小米香”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民族特色旅游食宿项目吸引着八方来客。截至目前,村里已实施16个产业项目,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
文旅融合更是村庄发展的一大亮点。村里打造了“一步三县”观景平台、石林景观、明清石板房等6处网红打卡地,建设了421平方米的民族团结进步展厅。近年来,又推出“百里画廊”“尖山云顶”等项目,开辟千亩梯田花海、云顶步道和高空滑索等设施,“鲁南最美风光带”初具规模。
“米山同心”解锁乡村振兴
米山顶村的蜕变,离不开“党建+统战”的创新模式。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山亭区委统战部联合徐庄镇党委回引在外高学历创业青年,优化班子结构。村“两委”班子从3人增至5人,平均年龄下降15岁,被枣庄市委授予“枣庄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村里组建了24小时不打烊服务队,5名村“两委”成员每人认领1项村民致富项目,将项目帮包成效作为考核依据。专业设计团队编制的《米山顶村村庄规划(2024-2038年)》,为村庄未来15年的发展绘就了科学蓝图。文化融合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围绕“亭好融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村里开展乡村篝火节、美术写生、自行车公开赛等活动,全方位展示民族村新风貌。
米山顶村总结出了自己的“共富密码”:好班子,让干群“万众一心”;好路子,让群众“充满信心”;好制度,让群众“过得舒心”。从2016年村集体收入不足1万元到如今的50.3万元,从偏僻落后到和美乡村,米山顶村用实践印证了我们党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科学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昭示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纲”。
如今,米山顶村正在将村民心中的美丽画卷变为现实:青山绿水、产业兴旺、牛羊成群……这个曾经的小山村,正以崭新的姿态,讲述着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为全国民族乡村发展提供着“枣庄经验”和“山东样板”。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