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雪婷
“中国好人”杨智忠守陵24载,送56位烈士“回家”;公益电影放映队的队员“兼职”公益为村民免费理发、维修电器;三胎宝爸为让女儿坚持运动,每天早上义务带小区孩子们晨练……温暖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不求回报,不图名利,正是这样的凡人善举,构筑起潍坊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灵魂底色。
文明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接地气的人间烟火。在安丘市凌河街道陈家沟村,银幕尚未亮起,放映场地上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有人等着测血压,有人抱着坏掉的风扇等待着放映员帮忙修理,还有人安静地等待理发。这不是社区服务中心,而是一场公益电影放映前的寻常场景。安丘市电影公司党支部副书记王荫富称,这在放映工作里是最稀松平常的事,不光修家电,帮村民收粮食、给村民理发等等,只要村民需要,放映员们都义不容辞。
而在昌邑市饮马镇,退伍军人杨智忠用24年光阴诠释了另一种“平常”——守护与寻找。24年,720座墓碑,5万字手写笔记,1万多公里行程,为56位无名烈士寻回姓名与归途。这组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杨智忠以时光书写的忠诚与守望。在“中国好人榜”发布现场,守陵人杨智忠一句“他们一定很想家”,让无数人动容。
这份温暖,也在城市的角落静静流淌。高密三胎爸爸孙先生每天早上义务带小区孩子们晨练,从一开始的几个孩子,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近70人的队伍,日均有近40人跟跑。他不是老师,却成了孩子们的“班主任”;寒亭区前埠下村村委的打印机一个寒假就要“吃下”约6000张纸,7年打印8万页资料,它默默承载着孩子们的作业、试卷与求知梦。村委干部免费为村民打印学习材料,看似是举手之劳,却为无数家庭提供了方便。有网友说:“建议给打印机颁发‘全村带娃终身成就奖’。”这句调侃背后,是对基层治理人性化最真挚的认可。
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润物无声的力量;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日复一日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善良、责任与坚守。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让一座城市有了温度,让文明有了质感。
文明,不在高台之上,而在平凡人的日常坚守中。温暖,就在我们身边。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