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传学子延安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王皮湾新华广播电台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在历史现场开展沉浸式课堂,接受了一次深刻的专业精神洗礼。
王皮湾寻声:聆听穿越时空的红色电波
9月3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位于王皮湾村的新华广播电台旧址。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王皮湾正式运行。从此红色电波从延安出发,划破了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开启了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李晓娟老师现场讲授了广播媒介的特性和发展历程,同学们跟随着老师的脚步,重温那段峥嵘的历史岁月,感受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真理、传播真理的执着精神。
杨家岭探访:重温传播真相的新闻初心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赵鹏老师开展了一场生动深刻的现场教学。1945年,《延安归来》的出版成为“拒检运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打破了当时国民党的文化封锁,对当今新闻出版和文化传播领域仍具启发意义。
延安革命纪念馆寻迹:从红色文献中感悟新闻理想
走进庄严肃穆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时光仿佛倒流至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放缓脚步,在一件件泛黄的文献展柜前久久驻足。玻璃展柜内,1941年《解放日报》的发刊词墨迹犹存。同学们俯身细细品读每一段文字、端详每一件实物,仿佛在与八十年前的新闻前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钱婕老师指着展墙上的报刊原件,现场为同学们讲解背后的历史,让同学们透过历史的尘埃,得以窥见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新闻人是如何用笔和声音践行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工作原则。
壶口听涛:在黄河怒吼中思考新闻人的责任
9月4日,团队来到了壶口瀑布,了解黄河文化,锻炼传播技能。站在黄河的波涛面前,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图腾的深刻内涵。“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当团队成员在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前吟唱歌曲《保卫黄河》,心中的汹涌澎湃与黄河的奔腾不息融为一体。他们在现场拍摄、采访,发挥专业优势,以青年人的视角进行影像创作与表达。
抵达历史现场,赓续延安精神。在这两天的沉浸式新闻活动中,实践团队成员在对专业认知有了更深入了解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场精神世界的洗礼。新闻专业的根和魂,被学习、被追寻、被坚守,更将被我们传承。新传学子延安行实践团队的成员将把两天研学的收获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在深入社会中锤炼脚力、在观察时代中提升眼力、在思考问题中深化脑力、在书写人民中磨炼笔力,努力成为有信仰、有担当、有温度的新时代新闻人。
(供稿: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文案:王舒禾 杨涵宇 摄影:金 垚 马端泽)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