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杨雪
蔚蓝为幕,海风作序。68个国家和地区、近700位嘉宾循涛而来……2025年9月7日-9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将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启幕。这场被誉为"海洋城市达沃斯"的国际盛会,不仅将带来全球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碰撞,更是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力检阅。
关于大海,你可以有多少种想象?是科技赋能的“蓝色粮仓”,是劈波斩浪的“大国重器”,是向海问药的崭新方舱,更是“碧海含金、蓝碳有价”的蓝色海湾。这些,并非遥不可及的畅想,而是西海岸新区递出的“海洋成绩单”——
聚焦青岛“4+4+2”与新区“1+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十年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4.2%,总量翻两番;2024年,其海洋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市、全省、全国的40.6%、11.8%、2%。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向海开放、生态养海、陆海统筹,“五海协同”合奏交响,一座镶嵌在北纬36°黄金海岸的现代化湾区,正以蔚蓝为笔,绘就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壮阔新景。
从“跟跑”到“领跑”——
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深海突围”
“五海协同”中,科技兴海被置于首位。12所涉海高校、12个“国字号”涉海科研机构、298家涉海创新平台、27位合作院士……人才奔涌,动能澎湃。
2024年,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海洋新能源应用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张永良团队研发的“高效、宽频、高可靠气动式波浪能转换装置”,在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最高奖——特别嘉许金奖。这项颠覆性技术有效解决了波浪能发电装置成本高、性价比低、可靠性差和生存力弱的问题,使波浪能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真正进入产业化阶段。
“大国重器”亦自青岛拔锚起航,“青岛智造”熠熠生辉。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葵一号”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完工交付,这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助力我国深水油气田经济高效开发。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在今年的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作为四大平行论坛之一的智绘蔚蓝——模塑“海洋+AI”融合发展新未来,将展开关于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潜力的探讨。实际上早在去年12月,全球高分辨率海洋大模型“琅琊1.0版本”在青岛正式发布。大模型融合了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与专业的海洋科学知识,可一次性预报未来1至7天的温度、盐度、海流等全球海洋状态变量,空间分辨率1/12°,时间分辨率为24小时。“相较传统海洋预报,琅琊大模型预报效率提升近1万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从“海上粮仓”到“蓝色药库”
探寻海洋经济的“一万种可能”
蓝色大海孕育无限机遇,也藏着经济发展的无限动能。青岛西海岸新区做足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文章,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靠海赏鱼”蝶变为“科技牧渔”。2025年4月,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扬帆交付。船长244.9米、型宽45米、养殖水体近10万立方米——一座“移动渔场”将以“船载舱养”模式,年产高品质鱼类3600吨。
从胶州湾隧道驶出,5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一一在眼前呈现。作为海洋领域传统重要产业,新区推动船舶海工产业由“造壳”向“造芯”转变。落地中船集团民船中心总部等机构,吸引中船发动机、海西重工等在新区布局,推动产业从“造船”向“造链”跨越发展。
传统产业加速升级,新兴探索亦从未停歇。一捧海水、一株海藻,皆可孕育奇迹。研发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也成为市场竞争的新高地。
生产线全天24小时运行,年产量80亿粒。以海藻胶为原料,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实现国内外市场全覆盖;经略海洋,从一棵海藻开始,明月海藻海洋中药制剂获批国家生产许可,海藻酸盐年产量达1.6万多吨,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40%、30%。
向海问药,一棵小小的海藻也能带来重大技术突破。从南极褐藻中提取,青岛国信制药国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进入临床Ⅱ期试验。Ⅰ期临床试验已验证了安全性,Ⅱ期临床试验主要验证有效性。浩瀚大海所蕴藏的药物价值让“蓝色药库”从概念走向实践。
探索不止于此。董家口新材料及绿色化工科创园中试基地全速运营;明月生物以海藻酸盐为核心的高端医疗耗材及儿童化妆品项目竣工投产;董家口港区琅琊台湾作业区东部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获批,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贯通,全省首座“双泊位”LNG码头投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以智慧、绿色“双五星”实践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13次刷新全球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一艘巨轮,一株海藻;一方新材料,一座现代化港口。青岛西海岸新区,正以不息的脚步,向深蓝进发。
拓宽“蓝色朋友圈”
在开放中亮出“新区答案”
广阔无边的海洋历来都是开放的象征,青岛西海岸新区在向海图强的壮阔航程里,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与世界握手。短短两年,一个与全球脉搏同频共振的西海岸,正激荡出愈发澎湃的发展动能。
2017年,联合国大会将2021—2030年定为“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3年,自然资源部、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三方共建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简称“国合中心”)在新区率先落子,深度融入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顶层科技倡议,在万顷碧波之上架起国际交流合作的“友谊桥”。
2025 年 2 月,首届联合国海洋城市大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召开,来自29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400 位海内外嘉宾在这场国际性海洋盛会,共同开展国际海洋议题的交流与合作。
挂牌两年来,国合中心硕果盈枝。突出“海洋十年”特色,高水平编制《“海洋十年”国际国合中心发展规划(2023-2030)》,出台40余项管理制度;成功举办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等10余场重要国际性活动,3000余名国内外嘉宾代表齐聚新区。
链接招引多家国际组织机构。依托国合中心,以海洋合作发展为纽带,引入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POGO)全球首个区域办公室等8个共建国际机构;链接世界最美海湾组织,举办首届世界最美海湾摄影展,进一步促进山东沿海旅游产业发展。
在海洋治理的全球赛道上发出“中国声音”、亮出“新区答案”。编写发布《“海洋十年”中国新方案》,受邀参与编制、面向全球发布联合国《“海滨之城”行动倡议》;获批建设全球首批、全国唯一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DCC-OCC),发布“海洋之神”早期预警通用系统等3项国际前沿科技成果,促使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测以科技原创实现了从国际“跟跑”到“并跑”再到“持续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从“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挂牌,到“蓝色朋友圈”加速扩容,青岛西海岸新区仅用不到两年,便让开放之门越开越阔、合作之网越织越密。未来,这座活力之城将继续以开放为帆、以创新为桨,在万顷碧涛间书写更加壮阔的蓝色篇章。
潮起胶州湾,风从西海岸。十年深耕,青岛西海岸新区以创新为笔、以开放为墨,在万顷碧波间绘就“深蓝突围”的壮阔画卷。当“琅琊”大模型一次次刷新海洋预报极限,当“国信1号”把“海上粮仓”驶向深远海,当联合国“海洋十年”旗帜在新区猎猎作响,一座现代化海洋之城已昂然挺立于世界舞台中央。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