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花85万买299元路由器”是采购乱象的一面镜子

洋葱快评 昨天18:28 1145

据澎湃新闻报道,重庆三峡学院 “花 85 万买 299 元路由器” 事件有了新进展。

9 月 6 日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官网发布的《关于重庆三峡学院防火墙及 DNS 设备采购事件调查情况的通报》显示,学院分管副院长王某伟、市政采中心工作人员仇某远等多人被立案审查,评审专家被解聘,中标企业被顶格处罚。

原本计划用于购置专业防火墙和 DNS 设备的 85 万元公共资金,最终却险些变成一台市价仅 299 元的路由器。这一荒唐事件,恰似一面镜子,照出当前某些领域采购制度的漏洞与执行环节的失守。

事件背后,是一连串的履职缺位与程序空转。从中标企业用虚假材料骗取投标资格,到评审专家 “纸上谈兵”、不问实物,再到采购中心工作人员明知存在问题却仍机械走流程…… 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人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有人似乎都在完成任务,却唯独忘了任务本身的目的。

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这背后是否存在腐败?通报澄清不存在利益输送,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公众质疑。但也正因如此,更凸显出问题的严重性 —— 即便没有权钱交易,制度仍能被轻易绕过,专业人员仍会集体 “打盹”,公共资金仍可能面临 “合法浪费” 的风险。

“最低价中标” 在这一事件中再次引发热议。价格作为硬指标,初衷本是节约财政资金,却被部分企业钻了空子。以超低价抢占中标机会的做法,往往完全不顾产品质量与真实需求,最终导致采购目标落空。这表明,采购评价体系不能唯价格论,还必须强化质量审查与履约监督。

专家不专、把关不严,是事件中另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评审专家本应是技术防线的 “守门人”,却未能识别出路由器与防火墙的基本区别;采购人代表和代理机构工作人员虽心存疑虑,却也未坚决叫停。这反映出部分专业人员责任意识与职业素养的缺失。

多人被立案调查、专家被解聘、企业被列入黑名单,这种 “零容忍” 的态度值得肯定,也传递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决心。但比起事后追责,更关键的是如何避免下一次 “路由器当防火墙” 的闹剧。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剑指招投标市场中 “萝卜招标”“明招暗定”“低价中标、高价结算” 等乱象。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制度便是一纸空文。高校采购涉及专业判断、程序合规与资金效益,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马虎。要真正堵住漏洞,不能仅靠事后通报,还需从机制上优化,例如强化采购需求管理、规范专家评审行为、搭建更加透明的采购公示平台、引入第三方监督等。

本次事件也为所有公共采购单位敲响了警钟。每一次采购都关乎公共利益,每一次签字都承载着责任。形式上的合规不等于实质上的合理。只有每个岗位的人员都真正负起责来,把公家的钱当作自家的钱来花,才能防止此类闹剧再度上演。

说到底,公共资金的使用离不开严密的制度与尽责的执行。唯有刚性约束配上自觉担当,才能让每一笔采购都经得起审视。希望这面 “镜子” 照出的不仅是问题,更是持续整改、追求公开透明的决心。


作者:陈广江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责任编辑:朱文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